我們相信好的產品是信譽的保證!
咨詢熱線:
028-87954548在使用“體積置換法"(公式VN2=Vcabinet×Nreplacements)計算氮氣柜用氮量時,氣體置換次數Nreplacements并非固定值,需結合氮氣柜的核心用途、保護目標(如濕度/氧含量要求)、操作頻率及密封性綜合確定,具體可通過以下4個關鍵維度推導:
一、核心依據:明確“置換目標"——氧含量或濕度要求
置換次數的本質是“通過充入氮氣,將柜內空氣(含氧氣、水汽)稀釋到安全范圍",因此首先需明確保護物品對氧含量或濕度的核心要求,再反推需置換的次數。
1. 按 “氧含量要求" 推導(適用于防氧化場景,如電子元件、金屬粉末)
空氣中氧氣占比約21%(體積分數),假設氮氣純度≥99.9%(可忽略其中微量氧),通過“稀釋公式"可計算達到目標氧含量所需的置換次數:
公式:Cn=C0×(1?f)n
Cn:第 n 次置換后的柜內氧含量(如要求≤0.5%、≤1%);
C0:初始空氣氧含量(21%,即0.21);
f:單次置換的“空氣排出效率"(理想狀態下,若充氮時能排出原有空氣,則f=1;實際因柜內氣流分布不均,f取0.8~0.9,默認取0.85);
n:所需置換次數(向上取整)。
示例:若要求柜內氧含量≤0.5%(Cn=0.005),f=0.85:
代入公式得:0.005=0.21×(1?0.85)n
化簡:(0.15)n=0.005/0.21≈0.0238
兩邊取對數:n=ln(0.0238)/ln(0.15)≈(?3.73)/(?1.897)≈1.96
→ 向上取整為2次(實際操作中,2次置換可將氧含量降至0.5%以下)。
2. 按“濕度要求"推導(適用于防潮場景,如芯片、光學元件)
空氣中的水汽隨氮氣置換被稀釋,目標濕度越低(如露點≤-40℃、相對濕度≤5%),所需置換次數越多。可參考以下經驗對應關系(基于標準大氣壓、初始相對濕度60%):
原理:每次置換會排出約85% 的原有濕空氣,3次置換后,柜內殘留水汽量僅為初始的(0.15)3=0.3375%,可滿足極低濕需求。
二、關鍵影響因素:修正置換次數
通過“目標要求"計算的次數為基礎值,還需結合以下實際場景修正:
1. 氮氣柜密封性(漏損率)
若柜子密封良好(漏損率≤0.5%/天,即每天泄漏的氣體體積≤柜容的0.5%):無需額外增加次數,按基礎值計算即可;
若密封性較差(漏損率≥1%/天,如柜門密封條老化、接口松動):需增加1~2次置換(彌補泄漏導致的空氣滲入,避免濕度/氧含量反彈)。
2. 操作頻率(柜門開關次數)
每次打開柜門,會引入大量外界空氣(含濕、含氧),需根據開關頻率補增置換次數:
低頻率(每天開關≤1次):基礎次數+0次;
中頻率(每天開關2~3次):基礎次數+1次;
高頻率(每天開關≥4 次,如生產線頻繁取放物料):基礎次數 + 2 次(每次開關后需補 1 次置換,避免濃度稀釋)。
3. 氮氣供應方式(連續充氮/間歇充氮)
連續充氮模式(柜子持續小流量補氮):初始置換僅需1~2 次(后續靠補氮維持濃度,無需頻繁全量置換);
間歇充氮模式(僅在濕度/氧超標時充氮):每次啟動充氮需按基礎次數執行(確保快速恢復目標濃度)。
三、實操簡化:推薦“通用置換次數范圍"
若無需精確計算(如日常估算用氮量),可直接參考以下行業通用范圍(基于1000~2000L主流氮氣柜):
四、驗證與調整:確保計算準確
計算后可通過以下方式驗證:
1.用氮氣柜自帶的氧含量傳感器/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:若置換后濃度未達標,下次增加1次;若達標且余量充足(如氧含量0.3%<目標0.5%),可減少1次;
2.參考制造商技術手冊:主流品牌會根據自家柜子的密封性、氣流設計,提供“推薦置換次數"(優先按手冊值,避免因設備差異導致誤差)。
五、總結:確定置換次數的3步流程
定目標:根據保護物品需求,確定氧含量/濕度標準,計算基礎置換次數;
看場景:根據密封性、操作頻率,修正基礎次數(±1~2次);
做驗證:通過傳感器監測或手冊參考,最終確定實際執行次數。
通過以上方法,可確保置換次數既滿足保護要求,又避免氮氣浪費
掃碼加微信